聚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历经百余年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指出:“必须以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质量,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中间还包括“聚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深刻认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丰富内涵,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要求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这中间还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聚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更好适应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
更好适应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社会主要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和集中反映,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明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经从解决温饱提升为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我们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党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天,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聚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在发展中更好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有助于更好解决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
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我们不仅要面对一般国家实现现代化通常会遇到的挑战,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还需要面对人口大国独有的挑战,如城乡一体化发展难度更高、社会诉求更加多元等。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必须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高水平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可以更加好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同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当前,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面临的明显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其中,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才能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有效衔接、良性循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对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相互牵动、互为条件关系的深刻把握,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使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更可持续。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了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超过12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明显提高,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特别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76倍,教育、养老、医疗卫生、住房等社会民生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聚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现代化方向人民性的充分体现,将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化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一起发展,既能够充分的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作用,又能更好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用,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根本影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的方法并存,既维护公平又提升效率,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同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强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重大关系,有利于提升发展的共享性,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体制改革,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需要正确地处理经济和社会、增长和分配等关系。首先,要持续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把可分配的“蛋糕”做大做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次,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在实现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要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
更看重系统集成、更看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越是深化,牵涉的矛盾和利益关系越是复杂。因此,聚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看重系统集成,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同时,不能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那一套,必须更看重突出重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使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和程度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还要更看重改革实效,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好改革落实机制和评价机制,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发挥改革督察作用,让落实改革举措的成果转变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的改革任务,抓住改革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性制度,必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要发挥好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稳步的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镇和乡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保障人民健康。人民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也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发展银发经济、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要注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质量提升,又要重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不断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优秀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