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8月,由于一场特大暴雨的来袭,使得海河流域爆发了一场特大洪水。面对滚滚洪流,不少人都避之不及,抓紧时间随着政府的安排向安全地区扩散。
但就在不断周边地区扩散的队伍之中,却有一个人但其道而行之,不顾一切的一头扎进洪流之中,急切地寻找着什么。周边的村民见到这样的情况,都在向他大喊“洪水来了!不能只要钱不要命啊!”但是在水中的的人丝毫不在意岸上人的劝阻,不断地在水中摸索。
在岸边的几个强壮的村民看见这个场面,抓紧时间齐心协力将水中的人拉上了岸。只见那个浑身上下都已经湿透的人手中紧紧的攥着一个小小的袋子。大家非常的不解,负责疏散的人甚至也训斥他这样做很危险。
但是这个淳朴的村民却并没有一句抱怨和解释,只是抱着袋子低下了头。大家都纷纷问他袋子里究竟装着什么,让他这么不顾一切的去打捞,但他却抿着嘴唇,一言不发。等到围观的众人散去,他才默默的打开袋子,小心的擦拭着袋子里的物品。直到45年后,他才在众人面前打开那个袋子。
1926年,李德银出生于河北赞皇县一个农民家庭。在那个硝烟缭绕的年代,天灾人祸接连不断,但好在一家人在一起,日子虽然贫苦但是还算安逸。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战火的到来,使得这里的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7月7日,随着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全国人民掀起了全面抗争的浪潮,但此时的赞皇地区却是被日寇所占领。日寇在赞皇县境内烧杀抢掠,甚至不断地抓壮丁,只为了在这里修筑防御军事。这些暴行,被年少的李德银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随着方面的不断支持,赞皇县委也在当地人民的爱戴和保护之下开展抗日会议,而抗日会议的地址经过大家的商议,就选择在了李德银的家中。这些员在会议上的慷慨讲话和冷静的对策商议,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年少的李德银,他第一次听到了关于马列主义、等概念,也是第一次亲眼见证着革命的指挥。
1938年,年仅12岁的李德银就决定加入八路军的队伍,由于他年纪比较小,组织就安排李德银担任一分区司令部的秘密通信员,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高邑县和赞皇县之间为党组织传送情报。
这份工作听起来非常的轻松,但实则很危险艰巨,传送情报需要情报员勇敢智慧,就算被敌军抓住也不能出现任何的慌乱和情报泄露。李德银虽然年纪较小,但是十分的聪慧机敏,在情报的传送之中,每次都能和好的完成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为赞皇县党组织的情报传送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李德银经常乔装打扮,穿上乞丐一样的衣服,把情报就缝在衣服的裤腿之中,传送出城。当被敌人怀疑并且抓住时,李德银就哭闹不止,从敌人手中逃脱。在刚开始,李德银一哭闹,敌人就非常嫌弃的把他赶走。
时间久了,敌人就产生了一些怀疑,有一次敌人抓住了李德银,李德银也像往常一样哭闹不止,但这一次敌人却没有轻易的放他走,而是准备将他关进牢里审问。李德银见状不对,哭闹的更加大声,引来了很多百姓的围观。百姓们都在一旁为李德银开脱,“怎么能欺负一个小孩子,就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样的问题,人家连饭都很难吃上,还要挨你们欺负,真是可怜。”
敌人听完这话,放下了疑心,也不想再把这件事情闹大,便松手放走了李德银。幸亏有周围百姓的帮助,李德银顺利的送出了这一份珍贵的情报,正是因为李德银冒死送出的这一份情报,八路军才顺利的除掉了敌人的炮楼,为后续对赞皇县的攻打和战斗减少了一大阻碍。这样危险的情报员工作,李德银一坚持就是七年。
1945年,日寇宣布投降,本以为硝烟能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此消失,却一转眼展开了内战,打破了人民平静的生活。当年19岁李德银就在这个时机正式发出申请,想要加入部队。而赞皇县的领导都对李德银赞许有加,很快就同意了李德银的请求。就这样李德银正式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在此期间,李德银凭借着自己过人的优秀表现,加入了所在部队所组织的突击小队,并且担任了突击小队的队长。但突击队每次接到的任务都十分的艰巨,但是李德银都凭借着自己的经历和胆识,带领自己的突击小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奋勇拼搏,最后完美达成目标,渐渐的,李德银带领的九纵突击队就在部队中打出了响亮的名号。
1948年,淮海战役开始,上级给李德银的突击队下达了进攻马围子的艰难任务。接到任务的李德银带领一支60余人的突击小队对马围子进行进攻。但是这一个地区被敌人部署的十分严密,李德银的九纵突击队也毫不放弃,足足进攻了三次,才将这个险要的地方拿下,此时,伤亡惨重的九纵突击队只剩下了12名战士。
但在此期间,九纵突击队也俘虏了两名黄维手下的警卫人员马世汉和张克仁。在经过突击队对他们的革命教育之后,这两位警卫员也转而加入了的队伍。随后,李德银带领马世汉和张克仁两人打扫战场,做好最后的收尾工作。
在去往战场的路上,李德银注意到了河边地堡,又想起了还没有见到过的敌军首领黄维,便认为这个地堡十分的可疑,决定对这个地方进行观察。黄昏时刻,三人打扫完毕之后便在河边地堡进行蹲守。没过不久,地堡的大门便悄然的开启。
从地堡之中走出了三个人,那个手拿公文包,穿着毛呢大衣的人一出现,就引起了马世汉和张克仁的警觉,两人立马对李德银低声说到:“队长,这个人就是黄维。”李德银立马带领马世汉和张克仁两人冲了上去,抵住了三人的头顶,就这样,以黄维为首的三人受到生命威胁,不得不缴了械乖乖跟李德银回去。
李德银先是对黄维三人进行了搜查,确定了那个手拿公文包的人的身份就是黄维。在这之后抓到了黄维的李德银立马向上级团长段成秀和旅长崔建功进行汇报。听到这一条消息,上级两人都激动坏了,第一时间向李德银这里赶来。见到了黄维之后,崔建功更高兴了,专门拿出黄维被缴获的公文包里面的一个手戳送给李德银做纪念。
活捉黄维一事,也是大功一件,军队总部立马对李德银三人进行表彰,李德银荣获特等功,授予“人民功臣”奖章,马世汉和张克仁两人也获得了一等功。赞皇政府在收到报功单,知道了这件事之后,更是给李德银的家中挂上了“人民功臣”的牌匾,还按照当地的习俗在李德银家门口安排了3天的戏班子唱戏庆贺。
但是李德银本人却没有因这一次的奖励而居功自傲,而是坚持他低调的做人原则,继续带领着自己的突击小队训练上战场,也没有向上级要求过任何的特殊待遇,扎扎实实的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好兵。
1949年,渡江战役轰轰烈烈的开始,李德银还是担任了当时的突击队长。但这一次的任务更的艰难,上级下达命令需要李德银带领部队在凌晨时分,以划船的方法渡江,为后来的部队渡江做先行部队。
但是即便是在凌晨时分,敌人的火力还是十分的密集与猛烈,而我军的火力没办法直接打到对面,使得不少渡江的船只被敌人打沉在了茫茫江水之中,很多战士在这次的渡江行动之中丧失了性命。
眼见着战士们的牺牲,李德银心里十分的悲痛,冒着违抗命令的风险,李德银先暂停了部队的渡江计划,改为向下游划行。但谁都没料到的是,下游正好有一处非常合适的登陆点,不仅地势对登陆非常合适,并且敌军在此处设置的兵力也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在此处登陆可以使得部队的伤亡相对来说降到最低。
李德银发现了这个绝佳的登陆点之后,果断带领着战士们以最快的速度向对岸划去。在距离岸边还有一百米的位置,李德银便下令让战士们立马弃船,跳入水中,向岸边游去。敌人一开始甚至没发现李德银带领的突击队,直到他们快接近岸边,才有几颗稀疏的子弹向他们飞来。在李德银的带领之下,突击小队顺利等到了对岸。
上岸之后,李德银才发现后面的后援部队并没有跟上突击队向下游登陆的计划,于是当机立断举起信号弹对准天空,后援部队才找到了突击队所在的最佳上岸点,并且立刻采取行动成功后援,拿下了这个渡口。使得西线部队的登陆变得十分的顺利。
但在登录之后,李德银却向上级主动承认错误,他觉得是因为自己违反军令下令向下游渡江使得后援部队没有跟上突击队的路线,属于“违规下令”。但是上级领导并没有因此处罚李德银,反而表扬了他,认为李德银当机立断,为部队争取了宝贵的登陆时间,并且减少了部队的伤亡。也受到了军长的大力赞扬。
1951年,李德银在邢台地区的驻扎部队内进行军事培训。但就在这时,从家中传来了噩耗,奶奶生病去世,而父亲也病入膏肓。面对家中如此重大的变故,李德银再也无法静下心来在部队中接受训练,便向上级领导提出请求,回到自己的故乡照顾家人。
而领导也十分理解李德银现在的处境,批准了他回家的请求,并且向他承诺,想要回部队就可以每时每刻找他。得到上级的批准之后,李德银便即刻动身,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赞皇县。
在李德银刚刚回到家乡时,大家都知道他是从部队上回来的,都说他是战斗英雄,对他夸赞不断。但是低调的李德银却从来就没向大家宣扬过自己的功绩,开始了后来平凡低调的务农生活。而那些在军队获得的闪闪发光军功章,也被李德银放在了那个袋子里小心的存放着。
多年以来,李德银本本分分务农,但是生活却给了他很大的磨难,两个女儿的身体健康情况一直不是很好,一个女儿甚至患上了脑血栓,要从始至终坚持吃药治疗。刚开始李德银的身体还算不错,还能靠着自己勤快本分的务农养家糊口给女儿治疗。
但是由于战争的摧残,李德银的身体健康情况恶化的很快,连下地干活都很是困难,到后来只能靠着捡垃圾勉强度日。但即便在自己的生活已经是很艰难的情况下,李德银依旧没有向政府求助的想法。而且他总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比起当年在战争中牺牲的各位战友,我能活着就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还给国家添什么麻烦。”
2008年,李德银查出了心脏病,在家人的劝说之下,李德银才拿出了自己小小的袋子,在女婿的搀扶之下,走进了赞皇县人事局。对着办事人员说明自己来意是想寻求政府的一点帮助时,李德银还显得十分的不好意思。
办事人员将李德银带来的小袋子打开之后,非常的震惊立马叫来了局里的领导。原来在这个袋子之中,放着很多金灿灿的奖章,分别是人民功臣奖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1950年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和一枚黄维的手戳。
领导看见了这些奖章,调查了李德银老人的事迹档案之后,上报给了当地政府,政府立马为李德银老人办理政府补贴,照顾老人的晚年生活。这件事情也立马引起了当地社会各界的轰动,李德银老人的故事,也在媒体的报道之中传遍了全国各地,让大家都知道了原来抗战之中有很多像这样默默无闻、低调不言的老兵。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之中,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而在这一段一段的硝烟岁月之中,却有着无数个为了和平而牺牲的普通人。而今天我们讲到的这位李德银老人就是这样一个,为我们今天的和平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的人,他们总是默默地付出,却从未要想要得到任何人的回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