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南日报》整版,刊发长篇通讯:“渑池县:迈入高水平发展‘快车道’”,对我县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县十二次党代会,全县上下按照“三县一城”发展思路,阔步向前,使全县迈入高水平发展的“快车道”,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不断的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这里,是国际公认的人类远祖起源地。在渑池上河曙猿化石遗址,发现了距今4500万年历史,具有高等灵长类哺乳动物特征的化石,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同时也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1000万年。
这里,是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发祥地。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中华文明的第一个原点,中华文明从此走来。
进入新时代的渑池,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每一名渑池人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道路宽了,交通畅了,绿地多了,游园美了,空气好了,环境更加清新怡人了。
初冬时节,走进渑池的城市乡村、厂矿社区,依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处处能触摸到渑池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强劲脉动,聆听到社会进步的铿锵足音,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幸福自豪。这片古老的土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绽放出时代魅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渑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县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们确立了以打造转型发展先进县、现代农业示范县、文化旅游特色县和三门峡副中心城市为主要内容的‘三县一城’发展思路,聚焦脱贫攻坚、大气污染防治、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开通了韶州路,实施了文化艺术中心、中医院迁建、仰韶高中、韶州中学、涧河公园、韶州游园等一大批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的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渑池县委书记杨跃民说道。
11月25日,位于渑池县产业集聚区的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厂区内,车辆穿梭、机器轰鸣,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该公司是渑池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也是全国氧化铝生产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然而作为一家年产能220万吨的氧化铝生产企业,年产生的弃赤泥约400万吨。
如何更好地把赤泥“吃干榨净”,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去年年底,该企业又成立渑池东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我们将利用烧结法回收赤泥中的氧化铝和氧化钠。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少赤泥堆存量约120万吨,年回收氢氧化钠9万吨。”该项目组负责人王建伟介绍。
“这一固废利用项目总投资22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平均营业收入约18亿元,年平均利润总额约5.5亿元,年缴纳各项税费约3亿元。”王建伟信心满满。
渑池县是河南重要的铝矾土原料生产基地,铝矾土资源分布广泛,探明储量1.66亿吨。该县依托丰富的铝矾土资源,通过采选—煅烧—化工的发展路径,形成了氧化铝、陶粒砂、刚玉耐材、宝珠砂等产业板块。铝工业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对该县工业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为了更充分地用好铝矾土资源,该县逐步优化调整产业政策,加快向关联度高的精深加工领域发展,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按照“延链、补链、拓链”的思路,发挥东方希望、义翔铝业行业优势,以构建“铝矾土—氧化铝—铝精深加工”“铝矾土—氢氧化铝—化学品氧化铝”“氧化铝固体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三条产业链为目标,重点实施东方希望100万吨氧化铝、义翔铝业80万吨氧化铝项目;着力发展特种催化剂载体、4A吸附剂、α氧化铝、宝珠砂绿色铸造、抛光模块等项目,不断推动铝产业向多样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此外,该县还围绕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依托康耀电子、承明光电等企业,支持其创新发展,使康耀电子在一期建成500万片ITO导电玻璃项目的基础上,新上3D曲面玻璃、取向性半反半透玻璃和双消高端镀膜光学玻璃三个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新进展;依托波阿斯机械制造、佳鹏智能停车设备等企业,新上一批装备制造类企业,形成了4万吨机械产品、2000套6层以下无避让智能停车装备产能,装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
11月26日,在渑池县张村镇河南庄村丹参育苗基地,百余名群众正在采挖丹参幼苗,场面非常壮观。
渑池丹参由于丹参酮含量高,远远超出国家0.2%的标准,深受市场欢迎,已被确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张村镇正在积极打造丹参特色小镇,已种植丹参超过1万亩,并建成投产河南庄、漏泉两个村丹参育苗基地。到2020年仅此一项产值有望超亿元。
“今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县发展趋势,着力培育新动能,引领现代农业驶入快车道。”渑池县委副书记、县长谢喜来说道。
在种植业方面,该县确立了以花椒、辣椒和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双椒一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百千万”(百亩示范片、千亩示范区、万亩产业园)培育工程。发挥坡头乡不召寨“中原花椒第一村”的引领作用,建成5个花椒专业示范村和渑池花椒交易市场,全县花椒栽植面积近30万亩;依托全县6个辣椒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辣椒5万亩,辣椒俏销四川、贵州等省市;大力创树“渑池丹参”品牌,建成百亩片54个、千亩方6个,该县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达10万余亩。
在养殖业方面,坚持龙头带动、规模化养殖、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生猪养殖产业,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提升“东方希望、鑫地牧业、雏鹰农牧”三驾马车的龙头带动作用,以东方希望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配套场区建设推进为主线万头生猪规模场区建设、雏鹰农牧扩群增量为补充,以绿色养殖为方向,着力打造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全县规模以上养殖场户达到68家,畜牧业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该县注重特色产业及品牌创建,立足资源禀赋,做大做强仰韶大杏、仰韶牛心柿、仰韶贡米三大传统优势产品;培育天沣中药材示范园、英豪金银花生态农业观光园、柳庄高效农业示范园、天池山食用菌产业园等35个农业示范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个,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25个,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39个,逐步提升了渑池现代农业的品牌。
刚刚过去的花椒收获季,让渑池县坡头乡不召寨村村民享受了丰收的喜悦。近段时间,村里正组织人修缮花椒交易市场,为来年的花椒销售搭建更为便利的平台。
65岁的史明理老人和记者说,自己家种植了7亩花椒,一年下来净收入6万多元。现在一有空就和邻居们在一起交流花椒管理知识。
为了引领贫困群众早日致富,该县成立了产业扶贫硬仗专项工作指挥部,专职负责“双椒一药”产业的规划、推进、落实工作,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两项以上产业覆盖。“双椒一药”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新发展花椒13万亩,其中,2130户贫困户新发展4800亩,全县花椒总面积接近30万亩,建成花椒专业合作社36个,带动6200户贫困户种植花椒21412亩;辣椒稳定在5万亩左右,其中1832户贫困户种植辣椒5379亩,户均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全县新发展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3万亩,总面积达到10万亩,带动1143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2885亩,户均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该县坚持把务工就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针对有就业愿望、就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劳务协作、自主创业、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途径实现人岗对接、稳定就业。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劳务技能培训37期,培训贫困群众4109人,发放生活补贴57.77万元,全县未脱贫贫困劳动力4784人,实现转移就业4346人,就业率达90.84%,同时,还为未脱贫的半劳力、弱劳力安置1025个公益性岗位,贫困群众的就业愿望得到了极大满足,增收更加稳定。
扶贫先扶志。积极动员全社会关心扶贫、参与扶贫、助力扶贫,大扶贫格局更成熟。该县“情满仰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型募捐活动全面启动,社会各界慷慨解囊,累计捐款900余万元,在贫困村建成12个“爱心公益超市”,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公益活动,树立自主脱贫意识,目前全县贫困户已兑换近20万元生活物品;“百企帮百村”行动全方面推进,18个规模以上企业与18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社会合力进一步凝聚。
偌大湖面波光粼粼,亭台楼阁巧妙布局,观光步道曲径通幽,绿化苗木郁郁葱葱……漫步风景如画的渑池涧河公园,恍若置身人间仙境。
“以前这儿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现在变成了干净的公园,我们周边的群众甭提多高兴啦!”谈起涧河公园的变化,家住附近的周大姐难掩心中的兴奋之情。
为了给市民提供更舒适宜居的休闲环境,近年来,该县在改造提升怡园、双馨园、高速口游园的基础上,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涧河公园、韶园、韶州路精品游园等,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点赞。
在该县韶州路上,刚刚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渑池县中医院病房宽敞,设施齐全,病人的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16年以来,渑池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了中医院迁建的决策,并连续两年将其列为全县十项惠民实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占地62.5亩,设计床位350张,新增1.5T核磁共振,64排128层CT、数字胃肠机、悬吊式DR等多种大型设备的渑池县中医院于今年国庆前夕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为群众的看病就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韶州路沿线,仰韶学校、韶州中学、容一国际学校等项目已经建成,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气势宏伟,仰韶高中、疾控中心迁建、澧泉西区棚户区改造等项目也已雏形初现,即将成为该县的新地标。
同时,城市的路网、管网、水网、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市政设施日臻完善,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一定效果整治,城市美化亮化水准不断提高,空气质量不断好转,城市功能有效完善,一个幸福宜居宜业的新渑池正徐徐展开画卷。
11月10日,中央宣传部、退伍军人事务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8年“最美退伍军人”先进事迹。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作为河南省唯一入选者荣列其中。
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张东堂,他忍着病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感染了无数人。像张东堂一样,武安伟、史明朝、贾俊峰等一大批先进基层党支部书记频频涌现,也不断鼓舞着更多的党员干部决战脱贫攻坚、致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自渑池县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当地为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开展了“学党章、戴党徽、亮身份、树形象”活动。
如今,渑池全县8161名农村党员主动在家庭门口悬挂“员户”的牌子,全县1.8万余名党员干部佩戴党徽已成为行动自觉,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使党员的作用“强”起来,将党员的形象“树”起来,进一步彰显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该县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建“三年强基工程”,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选优配强村级组织班子,特别是选出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深化农村基层党建“五星争创”活动,今年拟创建100个五星级村党支部,同时确定12个“老大难”村开展集中整顿,每季度开展一次逐村观摩活动,促进各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全面过硬;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万名党员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分期分批将全县党员培训一遍;持续开展“党徽天天戴、党费月月交、党课季季上”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严格党员教育,强化党员意识。
通过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活动,该县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据了解,渑池全县234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中,一年多来先后涌现出40余名典型党支部书记,形成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典型群体”。
如今在渑池县,敢于干事创业的村党支部带头人慢慢的变多,大家你追我赶,恐落人后,成了一个个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领群众致富的“当家人”。该县坚持用典型带动的工作思路,农村党支部书记“先进群体”不断壮大,促进了基层党建的全面提升,也为一方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